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
     
    欢歌晚唱的洲义堰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2-12-30 来源:法治时代网

    /胡江荣


    远古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却仍然闪烁着万丈光芒。


    东阳有一条经流了两千多年的水渠,它风雨沧桑,生死不改,至今仍然以它本实的德性,博大的胸怀,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这就是亘古至今的“洲义堰”。它是东阳迄今追溯时间最早的水利工程。它东起今歌山镇金家村南的东阳江,古时为练水,也叫练溪,西至城东街道寀卢村,长约十余里。


    据《辞海》解,“洲”为水中的陆地,“义”即仁义、义气也。“堰”即拦水的坝。“洲”和“义”早存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早在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其中有“上善若水”之名句。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把水演绎为人应具之美德,博大之胸怀,也即仁、义、礼、智、信。如今,谁发起修建这个水利工程,已无从可考。但可以肯定,这是当地劳动人民的创造。这条水渠取名为“洲义堰”,应该是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喻水之道,“洲义万古千年堰”。其本意就是想这条堰渠能为两江相拥的百姓们带来永久的福祉。


    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好事的背后,也记载着堰渠两岸人民千年辛酸苦难的历史故事。


    从寀卢村溯源上游十里地,就是现歌山镇的金家、上蒋村,这里古时候叫“水门”,“洲义堰”之水从金家村东南的东阳江入渠。府志云:“去旧城遗址一二百步,临溪有石岸,是其遗迹。”“废吴宁县城在县东二十七里地,其地名城里。”清康熙年间东阳进士赵衍有诗云:“汉宁前代趾,依廓自成门。流水不可问,遗名尚有村。兴平思故国,洲义溯前源。俯仰千年事,推迁宁复论?”由此可见,“洲义堰”之水自“水门”而入,这条水渠,在东汉兴平二年建县之前就已存在。“洲义堰”之水从石岸设坝,把东阳江水引流入渠,并有门闸以司启闭,故云“水门”。东汉兴平二年置汉宁县。“水门”也即东阳最早的县城,三国时改为“吴宁”。由于城南的练溪(统称东阳江),经常洪水泛滥,后遇特大洪灾,古城被洪水吞没,下游居民也随之陆续迁离。宋、元、明、清时期,这里又陆续有金氏、董氏、蒋氏、何氏、吴氏,骆氏、卢氏等在这里定居繁衍,形成以不同姓氏为主的九个村庄。堰渠入口及上游段也经常因洪水冲击而不断重修。寀卢在“洲义堰”的最下游,白溪江与东阳江在这里汇合。近千年来,无论是久雨或者干旱,下游的村民都饱受水患之苦。那时有人把这个地方取名为“定安”,南边的东阳江叫做“定安溪”,人们希望这个名字能给他们带来平安吉祥。但千年来“定安”并不安定。


    古时候,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农业基础条件薄弱,传统的耕作方式抵御不了自然灾害。如遇连续大雨,江水泛滥,下游的寀卢村一片汪洋。如遇干旱,“洲义堰”的水难至“定安”,田地干涸,草木枯萎,一片荒凉。因此,这里的百姓视水如“虎”,也视水如命。提起水事,诚惶诚恐。因此,“洲义堰”理所当然地成了寀卢人生存的“生命堰”,成了他们与自然抗争的“控制堰”。


    要论寀卢人控制“洲义堰”这个事实,大概东阳人也有所耳闻。那时,寀卢人对于两江洪水的控制,显得无能为力,但对于“洲义堰”水的控制,他们完全做得到。这就是寀卢人从定居这里开始,习武之风鼎盛。在大旱年间,他们无奈,只能用武力的方式解决水事纷争。其实,他们习武的根本动因就是为了控制“洲义堰”的水,只有水能够给他们解决赖以生存的条件,只有水能够免除他们的干旱时的荒芜与贫穷。


    据《寀卢村志》记载,嘉庆三年到公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共发生大旱三十一次,为水事纷争上百起。明洪武二十九年,与上游水事争斗,互有伤害;明永乐十五年,因干旱,与上游水事争斗,致人命伤;明成化十年至十七年,为水事争斗,羁押五十余人;清嘉庆九年,水事争斗,致人命伤,卢标等人讼至京城。皇帝下旨钦定十六日为期,周而复始,各村轮游灌溉,不得争执,并在县衙的头门“勒石永禁,以示晓谕”。民国二十七年至一九五三年都因水事争斗,致人命伤,祸及村民,多人入狱。据不完全统计,几百年来,为水事纷争,讼事十九起 ;皇帝、衙门下达的圣旨、榜文、禁令就达四十六道之多,在东阳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些历史的记载,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它给当时的百姓和后人带来的辛酸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寀卢人“夺水活命”,上游两岸的人民何尝不是如此呢?什么皇榜、圣谕,根本解决不了水事的纷争,更解决不了当地人民的饥饿与贫穷。


    事过变迁,朝代更替。一代共产党人号召东阳人民修建了“横巾水库”和“东方红水库”,两条“烂肚肠”得到了根本的治理,沿江两岸也不再饱受水患之苦,寀卢人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1994年,以寀卢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卢楷文牵头的九个村的党支部、村委会联合发出重修“洲义堰”的号召,经过三年的努力,沿渠村民纷纷解囊,筹集资金二百多万元,一条能完全满足两岸人民灌溉的“洲义堰”重修竣工。两千多年的古堰,焕发了时代的青春。它奏响了人水和谐的时代交响曲。

     

    寀卢村共享田园一角,寀卢村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既让农田高产又把田园做成了公园,既种粮食又种美丽。

     

    如今,“洲义堰”两岸,阡陌纵横,平畴沃野,甘露润泽,物阜民丰,祥和之气充满大地。寀卢及上游村庄,稻菽千浪,工厂林立,商贾云集,人民富裕。在茵茵绿色中,别墅楼群镌藏其中,好一派新农村的万千气象。其中寀卢村农民的人均收入已超过8万元。他们还成功地创造了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谓之“寀卢经验”。它在中国大地上逸响动谷,声名斐然。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临寀卢村调研指导,他充分肯定了寀卢村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成功经验,并为寀卢村的发展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1998年起,寀卢经验在全省推广,当时的寀卢经验内涵是:党建+农机+农技。其经验获得了中组部的肯定,在2001年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

     

    浙江省东阳市城东街道寀卢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卢阳春2021年6月28日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洲义堰”,“义”字当先,它涵盖了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在新时代历史的变迁中深入人心,飞向大地。“洲义欢歌,唱响非晚”。寀卢人面对未来,把千年沧桑,风雨往事都付笑谈之中。如今的寀卢人接过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接力棒,在党委书记卢阳春的带领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寀卢发展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带领群众,狠抓落实,进一步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他们以博大的胸怀,面对未来。去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卢阳春书记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光荣地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表彰大会并参加天安门广场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今年,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他们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他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四方宾朋来寀卢投资兴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将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乘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强劲东风,开启第二个一百年的伟大征程。                               

    有诗云: “带水分流出寀卢,平畴十里万家都。汉宁自古余明德,谩诩农祥肇赤乌。”“洲义堰”的涓涓清流,如同琵琶绝唱,必将进一步奏响两岸农村现代化的欢乐赞歌。我们衷心地祝愿寀卢人,衷心地祝愿“洲义堰”两岸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第二个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胡江荣系西方经济学研究生、中国贸易学硕士,高级经济师,光荣浙商导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黄筱婷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